职场上的竞争与角逐,不仅是能力之战,也是心理之战。为什么有些人才华横溢却不能笑傲职场?为什么有些人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这些都是心理因素的困惑所致,在职场上摸爬滚打,须堤防职场“心病”缠身!
/ N5 }' ?2 f1 w, B 现代人的健康标准不再仅是四肢是否健全、生理是否正常,还要看心理是否健康。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竞技状态,是无法实现职业理想的。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就业方面的心理疾患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o8 k0 `; {4 F) p m8 }. m& t* Z" @
. U5 Y: \( L; r “年龄恐慌症”:患者不仅仅是中年白领
3 ~: x- w7 M" a: Z3 H4 c
" ?0 Q& V R7 t1 M 张女士大学毕业即进入外企工作,她的年轻和高薪一向被人羡慕。10多年后的今天,她的心情开始沉重,不得不为自己的前景担忧。她想到国有企业或机关谋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像张女士这样因年龄而产生恐慌心理的中年白领不在少数,他们患的就是“年龄恐慌症”。
: l) n T: W9 D9 N# ]9 O+ V
! H) G K5 G) a/ d( r L 患这种症状的不仅仅是中年白领。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甚至要求受聘者年龄在30岁以下,而人才市场每年又有更多的新人涌入,于是有的年轻人也开始担心自己变老。越是这样,精神越紧张,心理年龄便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变老了。这些人常感觉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躁、无聊和无助的状态中,自感活得很累。
! {* }6 e8 R+ {( c3 I: I8 \% x: e- J6 a4 B% m" d/ n
心理对策:“年龄恐慌症”是一个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应该坚信,社会上现存的这种不客观、不科学的“唯年龄论”,总有一天会为之改观。如果不想坐等到那一天,就改变自己吧,放松心情,多学知识,自我“充电”,这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你一定会迎来人生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x8 W: |* n# ~8 D( I- F& I
+ x1 s2 s& M& e; U3 b7 k, v% ^
职业“迷茫症”:许多人都会经历的自我发展困惑* B% Q. q( T# T9 a( Z1 c4 }
4 G4 y$ g% p& a: B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四个时期容易陷入“认不清发展道路”的迷茫之中:
% `1 n- @& V% f- X! b) Z" [8 D2 W H) A
7 e) C' o U4 x: Q( `6 `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这个阶段的人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 X0 V( K- ]; {6 Q( R) @: M$ m, \& a- ]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个阶段的人已进入工作领域,逐渐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衡量身边的一切,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疑问是: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的现状、提供的机会等不一致。
4 Z4 { B& M0 E# J- B% R
" H' H6 v, f4 y& a$ J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正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对目前工作的不满。
& O% @/ m/ W, P9 t: ^7 z- r% ]* D7 R; A! R" O- J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衡量所从事事业的价值,是容易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的阶段。其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我应该做些什么?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人生的有限与世事的无常有着较深刻的领悟,所以对将来何去何从难以贸然决定。% g" k' o) ^' D5 Z
2 ]9 K2 Z. {5 r, Z9 m2 f2 c 心理对策: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职业遇到迷茫时,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这需要冷静的分析和对自己、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要有克服目前暂时困难、争取美好未来的勇气、信心与决心。 6 Q( t1 A6 s' E1 @9 P
“自我强迫症”:为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价+ S O3 z$ J# @* h; A
m! O$ \& v0 v/ v, e/ y( k, D
患者大脑里反复出现某种念头或反复做一些刻板的动作,而患者本人也认为这种念头或动作没有必要,为此十分苦恼,有强烈摆脱的愿望,但又无能为力。75%的患者起病于30岁以前,多缓慢起病,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 r4 u! |; a2 R2 F4 }# I2 Q4 U& f
o7 ^' m) J" H, a- l/ y; w, ? j 常见的强迫症状有:' y+ Q8 O) v% T3 B) e$ v8 X
- U: t" _1 e* I# g 1.强迫怀疑自己: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明知毫无必要但仍不能摆脱。如出门时怀疑家门是否锁好了,检查再三,走下楼去仍不放心,又要回来。! F1 V( M- A7 E
, O$ w" I8 M" p: ~: J3 e 2.强迫性穷思竭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反复思索,明知缺乏意义,但又不能自我控制。( h! y/ V! h' i
9 O; j/ [2 P3 q" U
3.强迫联想:出现一个观念或者想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一观念或语句。9 I3 f: E& `9 _$ H5 h$ s
; y* L- ?$ G! d* b$ m5 E) n 4.强迫意向:反复体验想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明知这是荒谬的、不可能的,但无法摆脱这种冲动。患病者多与自身性格有关,如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事追求完美,事后反复检验,苛求细节。他们过于自我克制、自我关注,过于谨慎。为此,他们常焦虑、紧张和苦恼。此外,该病还与遗传、体内的生化物质改变以及大脑某些结构改变有关。1 S5 T1 R. t2 X0 Q R. @! \( I( Q
c/ J2 F* s% N9 J$ N+ ]! n1 g
心理对策:如果只与性格和心理因素有关,那么试着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会有良好效果。工作要学会张弛有度,思维开阔些,性格开朗些,一些追求不到的东西要学会放弃。如果难以做到这些,可及时求教于心理医生获得他们的帮助。. h5 T* V8 G) @ f8 x
9 H/ j9 o& B! R9 y. \0 I$ l- \- l6 o N8 _
职场竞争是“硬件”的竞争,更是“软件”的竞争。遗憾的是,往往只注重了“硬件”的打造(如遍地开花的培训认证),而忽视了为人们构筑健全的心理状态,解除心理疾患,提高“情商”素质。其实,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基础,去除了职场“心病”,每位职场人士才能真正地“放下包袱,开动机器”。3 T0 o7 @! W+ I
0 s6 V# h( v) @" w5 m* O0 `2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