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标题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 i: Z) K; w: f- a& A6 p2 N- H
' j7 y' `, v* `; P: Q v1.对不同地域群体的歧视
( b) }7 v: w9 }' v& f7 f* }8 N8 S3 { O6 P U
2002年8月20日,某报头版登载了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报道一些农民依靠特色养殖致富后,住进县城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并办理了城镇户口。标题中的“高升”一词,看似欣喜褒奖,细品则含歧视之味。
# q) `6 L k: G9 M' H) h+ h+ F! U8 t! R7 N+ V* d. }$ `' Y6 `
2.对受难人群的冷漠
; p5 D( X' `+ M9 c* A8 O0 N- n# Y" A0 Y
2000年3月某报发表一篇报道,说的是广州一名7岁小孩因在机动车道上未靠边行走,被汽车撞倒,酿成惨剧。其父与司机及所属单位打官司,法院做出了不予赔偿的判决。新闻标题为:《七龄童走路违章被撞死——法院判决“白撞”》。就法律而言,这个判决没错;但就标题而言,“白撞”二字实在“冷酷无情”,是给一个不幸夭折的少年灵魂再添新痛,不仅亵渎了人类爱心,也亵渎了神圣法律。8 X6 r+ T Y" d7 f8 ]
0 A' a8 {- k' t( {! @: }3.歪曲真实形态,缺乏人格尊重
+ F* s/ e1 F2 Q& J1 n8 K: W; k6 _) Z8 q
2001年3月28日,某体育报有一篇《甲A12老板奉命“3 p”》的文章。原来所谓的奉命“3 p”是指足球甲A俱乐部老板在国家队冲击世界杯的小组赛上“陪训”、“陪行”、“陪赛”。所谓“奉命”,是指中国足协对俱乐部老总的邀请。利用读者的猎奇心理如此“移花接木”,只能让人摇头三叹。; A1 L- U* N2 A) G/ y0 `/ J' S) l6 h0 n
" i" d1 j8 l; C% b# u4 R* p
二、造成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r8 L; k1 U7 b: j3 {; ~' O
4 @! `% q7 s; {7 x0 O$ {% r" P B1.曲解“个性特征”$ v9 P' B' J) M! U+ ~6 b
7 d$ v0 l& g; K, l/ `/ G+ a* {* ^
制作新闻标题无异要讲究个性,但曲解则大谬矣。. s/ `( ?; X* J9 i! X& @
6 I1 @# c7 ?- c: U/ j- v
以称呼为例,尊重人格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些作者对简称感兴趣,认为这是群众的鲜活语言。但制作标题时,不当的简称容易导致人格受辱。如,某市环卫局清管站的一位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新闻单位报道的题目是:《“粪头”的情怀——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让人觉得太不是滋味。赞扬一个劳动模范啥称呼不好,为何要用如此不雅的“头衔”?难道我们媒体的情商竟然如此之低下?
/ o% \( D8 h4 x- ]- C9 e; z
+ I8 E7 b& s; [! ]' [2.缺乏道德水准和正确的评判标准
l% C" X$ Y# e) Z, C, e0 C* O2 D! y! l* b! l# E
2002年6月19日,美国亚利桑那州森林发生凶猛大火,650名消防人员被迫多次撤退。同时,与此相距不过10公里的另一个地方也发生了森林大火,两处大火很可能烧到一起。6月23日,一家报纸的标题是《美两处森林大火有望“会师”》。6月25日,该报再次报道:《美两处森林大火已经成功“会师”》。这种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新闻标题,与传媒应有的人文精神相去甚远。$ g1 r! E! R" t: ^8 C! I$ w
3 p0 `6 j3 k3 W% u7 ]" O0 q! G; c2002年6月21日至22日,西班牙接连发生了5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7人受伤,而此间欧盟首脑会议正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召开。某报是这样报道的——《会议开两天,炸弹响五次(引题)/汽车炸弹为欧盟峰会伴奏(主题)》。这种“看人家笑话”的所谓幽默,似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不良心态。6 M& q' `& h; ~
% X: w/ S. A. S5 l7 ]7 ~# I9 d' |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的“卖点意识”固然重要,但道德判断标准同样不可忽视。同情心泯灭、道义感淡漠会使传媒招致不佳名声。! I) ^) C* r2 p. e
' U( v6 ^0 P* |% G3.法律意识淡薄
5 t v5 @+ F" o: w1 X6 k8 A
- o% n. y# u: H民主和法制建设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名誉权、肖像权等权利的自我保护意识已大为提高。对人格的漠视将会给传媒和传媒人带来麻烦。频频发生的新闻官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传媒人法律意识淡薄,漠视人格尊严而造成的。
$ T+ _' V+ v& S3 A! r
9 \5 }4 ~4 z5 j7 W2001年底,某报推出了一篇题为《某某名人披露绝对隐私》的文章。报纸披露人家的隐私(而且是“绝对隐私”),不是构成侵权了吗?其实,文章中名人披露的只是他的一般经历和一家六口的职业。其故弄玄虚的标题,是想迎合某些有“窥私欲”的读者之需,但客观效果是对报道对象的一种贬损。这种缺乏法律意识的标题倒腾倾向,是会使报纸沦落到被告席上并付出代价的。
! A: g- ~: ~3 a1 ]/ y) ]/ d0 F
2 v6 o2 Y1 X3 [: N/ ~三、提升新闻标题人文精神含量的几点思考
' @8 ^+ t3 A2 u- P* [0 o' M8 f( p/ u9 ]1 a
标题制作是报纸视觉识别系统的有机构成。因此,传媒人要防范人文关怀的缺失,使相关报道发出人性的光辉,为报纸增添声誉。以下几点思考有助于实现其目的。$ U2 I9 V Q5 z+ B }. a
1 p, R1 y: d. ?" w3 q
1.深情永驻——新闻人宽广的人文情怀
9 j" S# s& r1 i7 c$ }8 t \2 a5 c3 C! u" r$ E
传媒人的人文素质包括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性有激情。现在强调传媒人的素质往往多注重技术层面,如,采编技巧、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则显得更为迫切。传媒人不应成为金钱和物质技术的奴隶,而应担起推崇“向上”的人文理想之责任。这种责任能唤起传媒人的激情,这种激情能影响标题制作的水平。德国诗人歌德曾言:“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也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 d* x; f( o5 {3 U8 P5 G# N
: H' ^3 N# F: i) q8 G# D
可以说,人文关怀的健全与完善是传媒民生立场的根基之一,而新闻标题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媒人人文情怀的最好注解。& z# k+ L8 ?0 U
, ]. m/ N4 n+ Q9 _2.广种“善因”——选用精准的字词惩恶扬善% Q4 F, J P! `9 w7 U" `" R
. ]. o- e6 g5 X" `7 V6 [1 z新闻标题的作用是用最简捷的文字提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并表达某种倾向,让读者在理解力、想象力基础上产生鲜明的印象和感知欲望。新闻标题的这种提示内容和引导思维的功能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充当新闻索引。如果标题倾向错误,会误导受众,遭到受众批评。其二,提供简要信息。标题如果发生歧义,整篇稿件就可能被舍弃。6 Z8 q( g+ h) k" U7 T7 G& [, R; C
3 ]8 G( L) c5 ~) _1 `7 e标题传达信息力求真实健康,这就需要确定基本的选择标准,如审美要求、理想诉求等。成功的新闻作品多以令人动情的角度,激活人类美好情感。制作标题,同样应具有这种取向。( J- t/ S; B; T% X& l2 n
1 E2 u& k; N( O |5 Y
请看一个获奖标题:《(引题)受“感恩教育” 叹父母艰辛 (主题)70封家书缀成治奢良药》。新闻内容是说现在有部分学生“崽花爷钱不心疼”,某中学将家长寄来的信件装订成册公开展览,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1 U' s) X: o! ^/ x
! Z7 I m. {# Y/ H2 c; |
主标题中的“缀”字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既让人立马想到脍炙人口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与家书“装订”契合,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缀”字,就是“精准的字词”。
+ W- R1 T3 v# ?9 O i2 V4 ]" X; Z# t" Z3 t+ Q8 O
3.与民同悲喜——符合人类对待悲伤与快乐的共同准则
* _/ V/ U1 \ C
$ L3 x, B3 u" ]9 W+ g* s6 n9 v0 I% ?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内在架构之一。对于追求客观性的新闻报道而言,理性有特别的要求。可以说,缺乏理性,是新闻报道人文精神不完善的一大缺憾。
* n5 g B# n: f C3 M" h/ W9 H
* W- s: c% _% d, \在这个“厚题薄文”时代,标题的作用被强化,更应把握好标题的分寸。“真理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幽默过头反令人想哭。诚然,制作标题要追求轻松活泼,编辑可抱以超然乐观的态度。但情绪化的标题还必须符合“人类对待悲伤与快乐的共同准则”,不能以嘲笑冷漠的调子来报道灾难与不幸。
4 l; V8 I0 x* c" f0 X
S7 o- M) m; l# N6 a5 g( w美国有一条新闻,内容是一名妇女在桥上投水自杀,获救后仅受轻伤,警方说是她恰好跳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标题是:《桥不够高》,明显带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应当摒弃,不足为训。作者:朱 青 |